不报道“独立女性”能提高生育率?法学院长找错了靶子

跳到来源网页

2022-04-20

原标题:不报道“独立女性”能提高生育率?法学院长找错了靶子

文| 徐媛

近日,《人民政协报》微信公号发布题目为“如何破解适龄人群不婚不育难题?人大代表这样说”的文章,作者湖北省荆州市人大代表、长江大学法学院院长李华成提到,要对不符合主流价值观的如“独立女性”“丁克”等减少报道或不予报道,将媒体资源更多聚焦于美满家庭、优生优育等宣传上来,让年轻人尽快达成“不婚不育是误区,优生优育是责任”的共识。

这一说法引发广大热议,引起了很多网友尤其是女性网友的不适。在她们看来,鼓励生育没有错,但为何要把独立女性、丁克家庭和不婚不育人群当成一个负面典型,一种不良价值观来对待,不让其上台面,不让媒体报道宣传?难道把这部分人群全部隐藏起来,生育率就能大幅度提高了?

其实,在文章中,作者列举多条遏制婚育率和生育率下滑的举措,除了要塑造浓厚婚育氛围,转变年轻人的婚恋生育观外,还有“优先为经济困难的婚恋人群提高保障性住房,计划生育内全免费”等措施,这些提议是民众所热心期盼的,但这不能化解前面的争论。尤其作者将矛头对准独立女性,让人难以理解。

在大众理解里的独立女性,虽然有人会为了自我实现而放弃或推迟生育,但她们并不是天然拒绝生育的群体。这里所强调的独立,是经济上和精神上的自主,不依附于他人,自己为自己的生命做主,为自己的人生负责。现实中,很多事业有成、思想自由的女性,也选择了婚姻,有的甚至自己一个人抚养孩子。虽然,在争取自主权利的过程中,有的人可能走到另一个极端,认为独立就应该对情感无欲无求,对婚姻不屑一顾,但这只是少部分人的观念,她们不能代表独立女性全体。将独立女性和不婚不育等同起来,是一种认识错误。

这位代表的话引发众多的反感,关键还不是在于他对独立女性的理解有误,而是他的言辞之间,所体现的对不婚不育人群的不宽容。他在文章里说,我国一直有着早婚多育的文化习俗,“男大当婚,女大当嫁”“多子多福”一直是我国历史上的主流文化观,“不想婚”“不想生”现象主要发生在近些年,所以全社会要积极营造浓厚的生育氛围;此外大学生受到西方一些不良婚育观的影响,需要设置一些课程予以引导……话里行间,不难让人得出这样的结论:当下应该只宣传主流的婚育观,非主流的观念,都是一些不良的误导和不必要的噪音,要么就不予报道,要么就要想方设法予以纠正,让全社会的人统一思想,让所有人都回到主流的观念轨道上来。

这无疑是在开历史的倒车。丁克家族、不婚不育人群大方地呈现在公众视野里,畅所欲言地坦陈他们的选择,不必像在传统社会,被当成一个另类被人指指点点,遭受主流人群的谴责和排挤,是观念开放和社会进步的体现,也是人类历史发展的自然结果。而不是像这位代表所言的,是社会走偏了、走歪了的表现。

生育表面上是一种观念选择,但观念的孕育和流行,与背后的社会经济结构密不可分。传统社会里,个人的生存高度依赖于集体的认可和后代的养老保障,个人轻视自我,把集体责任、抚育后代当成生活的目的;在现代社会,物质条件的改善和社会分工的发达,让人们能够告别养儿防老的模式,可以更多关注自身的发展;相比对集体的责任,人们更注重选择的自由,不再视生儿育女为人生必须选项。这种对自我的强调,对选择自由的珍视,让现代人更能包容异己,尊重个体之间的差异。在传统社会,代表这番提议,或许会有很大的市场和不少的拥趸者,但在强调个人选择的现代社会,就很难不被人诟病了。

当然,不排除个人的理性选择,会导致从群体角度来看并非理性的结果,比如年轻人都不结婚不生育,人口增长就会陷入停滞,各种社会危机接踵而来,最终危及所有人的利益。但这并不意味着,为了化解这一危机,就要人为地贬低、收缩和控制不生育的观念,让不生育人群登不上大雅之堂,承受比现在的更大社会压力,而是要在尊重自由选择的基础上,通过积极的生育政策进行引导——生育观念的吸引力提升了,对立观点的空间自然会收窄。

其实,即便是在选择充分自由的西方社会,不婚不育的人群也是少数。大部分人不愿意生育的原因,不是因为他们受到了某种“不良”生育观的荼毒,或者压根不愿意承担生活的重担,而是在于他们真的承担不起。如果女性依然要因为生育遭受就业方面的“惩罚”,如果家庭要承担绝大部分的养育压力,养育成本一直居高不下,如果年轻人必须要在自我发展和生儿育女之间做二选一的选择,不能两者兼得的话,就算把所有的不婚不育者赶到隐蔽的角落,对他们的故事闭口不谈,那些因各种社会经济问题而恐婚恐育的人,也不会轻易改变主意。

所以,与其把焦点放在抽象的观念建构和氛围的营造上,不如花大力气去化解制度上和经济上的障碍,给想生孩子的人创造适合生育的社会环境。不婚不育的声音听上去比较大,选择这条道路的人似乎越来越多,恰恰反映了社会在引导生育方面存在的不足,不是把这些声音都抹掉了,问题就不存在了。

生不生孩子,是个人的权利与选择,无所谓错误不错误,适宜不适宜。经济越发达,个人选择的自由度越高,婚姻生育观念的多样化,家庭结构的多样化,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。与其因为心忧而对抗这一进程,我们更愿意生活在这样一个社会:尊重和接受个体的选择,创造机会和条件,让每个人都能自由地选择和实现各自的人生目标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责任编辑: